信息公开网
 
首页|信息公开制度规定|学校信息公开目录|学校信息公开指南|学校信息公开年报|依申请公开|信息检索
 
  学校信息公开目录
 学校基本情况 
 党建群团工作 
 规章制度章程 
 发展规划计划 
 教学与招生管理 
 学生工作管理 
 科技服务与校企合作 
 人事师资管理 
 财务与招投标 
 收费项目公开 
 资产设备管理 
 后勤服务保障 
 审计纪检监督 
 校园安全保卫 
 对外交流合作 
 其他公开事项 
  发展规划计划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信息公开目录>>发展规划计划>>正文
 
信息名称: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访问次数:
信息索引: 生成日期: 2012-12-06 信息生成机构:
发文字号: 信息类别: 发展规划计划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基础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自1999年建校以来,按照“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的办学思路,抓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各级政府、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艰苦奋斗,“打基础,求发展,上水平,出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大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坚持培养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教育教学成绩突出

  “十一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专业建设

  学校立足地方,按照适应性、动态性、前瞻性的原则,依托顺德的家电、机械装备、医药保健、电子信息、家具、涂料、包装印刷、纺织服装等8大支柱产业设置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坚持“突出重点、集群发展、提高水平、培育特色”的原则,重视专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基本建立起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与专业群,为学校专业体系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学校设置了工业分析与检测、烹饪工艺与营养、市场营销、文秘、应用日语、会展策划与管理、社会工作等新专业。专业数量从2005年的31个发展到37个。

  学校现有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学校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会计、数控技术、工商企业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8个专业已成为省级示范性专业;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制冷与冷藏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等4个专业于2008年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专业。

  2、精品课程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与建设力度,打造精品课程,推动重点课程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全校课程建设的示范和龙头,成为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动力,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由2005年的5门增加到12门、省级精品课程由2005年的7门增加到22门,另外获得教指委精品课程18门。

  3、教学成果奖

  学校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

  “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由2005年的2项增加到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由2005年的5项增加到8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由2005年的1项增加到4项。

  新增加的教学成果奖更能全面反映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和办学水平,它们是: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该项目同时获得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高职院校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高职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践》。《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与实践》、《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家精品课“机械分析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和《八个结合,实施基于制冷产品检测工作过程课程的实践探索》等三项成果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学生获奖

  学校重视各级各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按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生在国家部委、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行业协会举办的全国性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金奖)25项,二等奖(银奖)39项,三等奖(铜奖)51项,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在省内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金奖)49项,二等奖(银奖)40项,三等奖(铜奖)46项,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茅。

  (二)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着力内涵发展,稳步扩大办学规模。随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不断提高,学校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也明显提高。

  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全日制在校学生从2005年的近8000人增加到目前的10958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近5000人。

  学校总共为地方培养输送了高职大专毕业生21000余人,创业培训学院、顺德社区学院每年非学历培训1万多人次。

  毕业生就业率高,起薪高,晋升快,社会认同度好。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全校有20个专业就业率达到100%。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率达到90%,毕业生平均起始月薪高出同类院校毕业生400元左右。

  生源质量显著提高。从2010年的招生情况看,不仅考生录取分数平均超过省分数线,生源也逐渐向广东全省和部分内地省市拓展。报考学校第一志愿的上线考生,是实际招生人数的4倍,新生报到率达到90%以上,高于全省专科院校平均报到率。

  (三)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 “双师”素质结构均已得到较大改善,达到了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人才支撑。

  学校的专任教师由353人增加到500人,其中,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223人,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118人。培养了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

  (四)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学校坚持“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学校与政府、企业共建的公共服务平台有:省级检验检测中心2个(广东省家用空调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省制冷产品检测中心);省级培训学院1个(广东顺德创业培训学院);省级研发中心3个(华南家电研究院家电有害物质替代研发中心、华南家电研究院智能家电研发中心、广东高校高效热泵技术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顺德政府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个(顺德生产力促进中心、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业设计教育机构1个(顺德工业设计学院)。

  学校通过这些平台,积极开展科技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促进了区域内的生产、科研、教育的紧密结合,开拓了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进一步密切政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五)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

  学校重视基本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45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室9万多平方米,实验及实训场所9万多平方米。拥有集教学、技术研发、培训、考证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20个,下设128个实验实训室,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4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6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亿多元,校外实训基地285个。图书馆藏书70多万册,电子图书2000多GB。初步建成了数字化校园。三期工程建设共投入29962万元,工程建设完成后学校的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1万多平方米。

  校园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岭南水乡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内涵深邃的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格局,为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与生活提供了优雅的环境,2010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贡献,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并于2010年通过验收,建设成绩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200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总之,“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海内外乡亲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抓住了我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创建国家和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办学条件,基本实现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2010年,把学院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高水平的、大众化的、开放式的、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为学校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大发展,为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难得的机遇

  根据2008年同期世界各国GDP排名,广东省GDP为5226.42亿美元,与比利时相当,超过瑞典,在世界排名第21位。珠三角GDP约占全省85%,约为4442.42亿美元,占全国十分之一,在世界排名第25位。

  经国务院批准,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作为国家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规划,《纲要》对珠三角新一轮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战略定位:一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二是深化改革先行区,三是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四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五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这一新战略定位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新一轮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我校作为珠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必须紧跟这一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数量的扩大、结构的变化和质量的提高。同时,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也为我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难得的机遇。

  2、顺德区位优化和城市化发展正面临重大机遇,为我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009年,广州佛山共同制定《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提出广佛同城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广佛城市化水平,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能力,依托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形成高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发挥重要的资源配置、决策管理和产业创新功能,逐步确立国际性金融、贸易、会展、交通、科技、文化中心地位,努力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区。在未来广佛同城化发展中,顺德的区位将极大地优化,城市化发展水平将进一步迅速提高,特别是顺德“现代产业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将为我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当然,这一地区也是广东高水平高职院校最集中最密集的地区,由于广佛同城化发展,兄弟院校之间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

  3、珠三角地区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时期,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中国已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把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提到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佛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09-2020年)》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的发展目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珠三角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旋律。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年翻一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时期。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与这一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大趋势还严重不相适应。珠三角地区将成为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高职教育必须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发挥高职教育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项战略性课题。

  4、人才的规模和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新的发展需要,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地方发展的瓶颈

  尽管顺德区的人才竞争力水平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其它县域地区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人才状况仍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才密度偏低。顺德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仅500多人;②高端人才缺口较大。近年来,随着顺德区人才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都有所增长,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也正在逐步改善。但从整体来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层次偏低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转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初级职称人才所占比重较大,高级职称人才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仅为2.76%;③领军人才匮乏。顺德全区有一定影响度的高级专家、学术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权威不多;既精通国际惯例又熟悉国际市场,既懂经营管理又精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企业家人才也非常短缺; ④高技能人才十分匮乏。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水平的提升。

  顺德高等院校数量有限,人才培养能力不足。①高等院校数量少。人才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顺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顺德对外地人才资源供给的依赖度较高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缓解;②在校生密度低。2009年顺德区每十万人口的在校大学生数约为740人;③顺德的科研机构数量有限;④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顺德的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但是顺德的培养能力有限,有待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可见,顺德的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够高,人才密度、高层次人才比例等指标,与国内百强县前列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些指标的相对落后,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顺德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关键因素。如何做强顺德的高职教育,进一步迅速提高其发展水平,从根本上解决顺德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相适应的矛盾,从根本上扭转顺德人才竞争力水平不高的局面,培养和引进大量高端人才,特别是有一定影响度的高级专家、学术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权威,是我校“十二五”期间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为加速发展高职教育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也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经过10多年的大改革、大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提高阶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站到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给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

  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下大力气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打造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并在世界上领先的高职名校、高职强校,已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

  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阶段

  近10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新的亮点;高职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为进一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教育在外延发展方面,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办学条件如:校园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学生规模、经费投入等主要指标大幅度提高。在内涵发展方面,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理念与定位、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一批高职院校正在努力向着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全社会正在逐步形成重视高职教育的共识,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显著优化,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得到提高,高职教育进入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将进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质量将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和科学发展的重点。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要创新提高质量的工作机制。

  3、广泛借鉴国际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职教育,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日益紧迫的战略任务

  近几十年来,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职业教育向生涯教育转变;人才培养内涵发生重大变革,日益重视人格教育以及关键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层次普遍上移,形成了高水平的高职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地位进一步提升,更加强化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高职教育更加公平地获得发展资源,高职教育的学术职能与地位得到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不断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性和区域性高职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成为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职业教育与培训越来越注重培养能够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人才;地区或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专业和执业资格的国际认证体系已广泛建立。

  中国正在迅速成长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相比较,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确立一个中长期发展目标,逐步把我校建设成为代表国家水平并在世界上领先的高职名校、高职强校。

 

三、发展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契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方向、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积极探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经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道路。

  坚持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发展的发展道路。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充分发挥学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社会职能,服务、促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服务中发展,在服务中提高。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稳步推进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继续深化对“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办学理念的理解,用办学理念指导我们的办学实践,用办学实践丰富和发展办学理念的内涵。

 

四、总体战略目标

 

  (一)积极探索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国南方教育高地、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做出贡献。

  (二)以国家骨干院校和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到2015年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整体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技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重要指标保持在国内同类院校前列,领跑全国同类院校。

  (三) 密切政校企合作,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国际化发展。到2015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影响的,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院校。

  (四)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对国内同类院校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现代职业技术院校。并逐步把我校建设成为代表国家水平并在世界上领先的高职名校、高职强校。

 

五、办学规模

 

  (一)全日制教育

  2010年学校全日制教育在校学生已达到10000多人,要在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适度扩大办学规模,重点加强内涵建设。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2015年前全日制教育在校学生达到15000人。

  (二)学历继续教育

  要集中精力,克服困难,挖掘潜力,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行业的合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力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人数保持在6000人以上。

  (三)非学历继续教育

  非学历继续教育要在优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培训生源,拓展培训范围,发展特色项目,争取2015年前各类培训达到每年15000人次。

 

六、主要战略任务

 

  (一)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发展,积极探索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道路

  1、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提升产学研结合水平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珠三角在新一轮改革和发展中作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抓住顺德实施新一轮经济社会综合改革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依托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以推动区域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目标,以公共科技研发与创新平台为基地,以市场需求为纽带,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在政府主导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在新的高度上推进区域内的生产、科研、教育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开创产学研结合的新局面。

  (1)优化政校企合作体制,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

  进一步优化政校企合作体制,使区域内的高校、企业与政府在合作共赢中成为三方面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区域产学研结合战略联盟的形成。

  ①引导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调动政府、社会、海外乡亲参与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政校企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政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政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政校企合作管理工作。以此为平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积极配合,统筹、协调、推进政校企合作工作。

  ②进一步加强公共科技研发平台等项目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争取政府加大专项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持,进一步发挥公共平台对区域科技创新的促进与带动作用。

  ③依托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强与区域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建设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融入地方创新体系,提升学校的产学研结合水平。

  (2)大力提高学校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

  积极寻求与国际知名企业、国内龙头企业、境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高学校科技研发能力与水平,为推动顺德产业升级做出更大贡献,使我校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以高水平的科技研发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①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

  做好学校科技研发发展战略规划,明确科研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科研队伍、平台、项目等方面建设的目标与措施。

  合理划分科技管理权限,充分调动和发挥系(二级学院)的科研积极性,明确院系的科研主体作用,进一步明晰校、系(二级学院)两级科研管理的责权,使系(二级学院)真正成为科研项目承担、过程管理与监控和受益的主体。

  开拓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加强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联系,使我校申报和承担国家、省部科研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要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开展高水平的横向合作项目,提高我校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②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以制冷工程、智能家电、应用化工技术、家具设计等专业为龙头,以学校现有的研发中心和国家及省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为基础,瞄准行业企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引导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一批能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区域公共科技研发平台,参与区域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研究。

  对现有的实训基地与科研平台进行整合,推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要制定和完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

  ③加强科研人才培养,重视科研队伍建设

  科研队伍建设是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关键,我校虽然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教师的科研能力有所提高,但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仍然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一是要与“千百十人才工程”相结合,选拔一批科研基础好、能力强、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重点扶持;二是利用科研平台和科研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科研团队,把科研团队的自我成长与组织培养结合起来。以项目为纽带资助和鼓励在优势学科领域建成年龄结构合理、具有竞争实力的科研团队;三是设立学校科研基金,配套资助学科带头人和成果突出的科研团队,形成示范效应。

  2、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必将成为最大的国际化就业市场,也是其他区域国际化就业市场的最大潜在参与力量,因此,根据国际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大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抉择。

  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珠三角正日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经济社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也日益提升,粤港澳都会圈也将成为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会圈之一。

  我校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发挥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顺德海外乡亲的人缘优势和区域经济社会日趋国际化的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国际化发展思路,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整体办学水平和国际声誉,避免仅仅成为发达国家教育资源输出的载体,以新的思维开创我校国际化发展新局面。

  (1)确立国际化发展的理念

  国际化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在办学理念中融入全球视野、国际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以全球视野从世界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技术教育的格局中认识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要充分认识到,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既是地方的,也是中国的,同时又是世界的,要从世界性学术标准、国际行业职业技术标准和国际性需求来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责任。

  (2)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

  要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我校的国际化发展规划,明确国际化发展思路、目标、内容、重点、途径和方法,既要有学校的整体规划,也要有系(二级学院)、专业的实施方案,按照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

  (3)整合国际化发展资源

  ①充分发挥学校董事会的影响力,调动政府、港澳乡亲和社会各界为学校谋发展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为学校引进国际资源、走向国际穿针引线、牵线搭桥。

  ②充分利用顺德侨乡特色,进一步密切与顺德籍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联系,努力寻求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对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更大支持。

  ③积极推进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福特基金会等国际机构在国际教育基地建设和教育研究课题方面的合作。

  (4)开拓国际交流和合作办学的通道

  ①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一是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在校内共建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基地,合作开展培养人才、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二是与国际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海外实训、实习、就业基地。

  ②立足顺德及珠三角的国际化产业,面向粤港澳台、东南亚,争取与粤港澳台、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或国际行业协会、国际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形成比较稳定的教育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

  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参与国际教育援助,开拓服务全球教育的通道。

  (5)注重教育教学要素的国际化发展

  ①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大批面向国际企业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

  ②积极开展对外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等国际合作项目,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发展。

  ③积极探索面向国际企业的部分专业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在有需要并有条件的专业开展英语-汉语双语教学,使学生能适应国际企业的要求,能够更快地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

  (二)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着力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我校已被确定为广东省高校首批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董事会制度。逐步引入民间资本,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海外乡亲共建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推进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重心,提高管理效益。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与体制机制改革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

  1、完善学校董事会制度,创新管理体制

  (1)进一步完善学校董事会制度

  董事会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举办单位代表、举办地人大代表、海外乡亲代表、行业企业代表、社会知名人士、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

董事会设执行董事会,作为董事会的常设机构,代表董事会履行大部分职权。

  (2)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层

管理层是学校董事会的执行机构,管理层实行校长负责制,履行学校教育教学、科技研发、学生管理、师资队伍、财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职责,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工作。

  (3)成立监事会,健全监督学校发展的保障机制

  成立监事会,检查监督学校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的纪律、遵守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执行董事会决议等方面的情况。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学校平稳、健康发展。

  (4)推进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以经济管理学院和设计学院为试点,稳步推进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降低管理重心,明确责权利,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系(二级学院)管理权限,逐步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精简高效、协调发展的校系建设新局面。

  2、创新办学体制,建立和完善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

  (1)选择部分二级学院(系或专业),引入民间资本,采用股份制合作办学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选择部分社会需求高、建设基础好的二级学院(系或专业)作为试点,采用股份制形式,引进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创新办学体制,形成公办、民办、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格局,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

  (2)成立政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协调政校企合作工作

  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政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政校企合作办公室,委员会由政府、教育局、经济促进局、劳动局、“龙腾”计划企业、学校等单位的主要领导组成,委员会设立政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政校企合作日常管理工作。以此为平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积极配合,统筹、协调、推进政校企合作工作。

  3、探索建立与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

  (1)制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章程》

  《章程》是学校的基础性文件,是学校实施法人治理的法律依据,是法人治理的运行规则,也是有关部门对学校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章程》,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提请学校举办方批准,使其成为具有约束力的文件。

  (2)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根据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如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探索建立一整套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能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严格按照《广东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和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777人,以2015年全日制教育在校学生达到15000人左右规模计算,教职工总数控制在833人左右;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00人,到2015年,专任教师总数控制在666人左右;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5%左右,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达到60%左右。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进一步做好学校机构设置改革、中层干部换届、定编定岗定责、教职工全员竞争上岗工作,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实施全员绩效管理,建立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名师工程,争取国家级名师、省级名师达到5人左右;继续推进“千百十工程”,争取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达到15人左右;启动专业带头人工程,选拔和培养30名左右的专业带头人;启动骨干教师工程,选拔和培养5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争取国家级教学团队达到2个左右,培育10个左右校级教学团队。

  3、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专业教师通过教研教改、横向与纵向科研和带着任务到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争取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适应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要求,大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使学校各专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1:1。

  5、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通过中层干部换届、工作业绩考察等工作,发现和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管理人才。条件成熟的,选拔、任用到中层干部岗位,有潜力的,作为后备管理干部进行培养,建立干部队伍梯队。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中层干部队伍培训力度,提高中层干部理解力、领导力和执行力。

  (四)稳步实施资产管理改革,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充分发挥资产的效益

  1、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益。完善相关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引入合理竞争,建立健全投入产出效率规则,完善以办学成本核算为基础、突出重点和绩效优先为原则的学校资源配置体系,集中优良资源优先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项目。强化资产管理,推行资源共享和有偿服务,提高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创建节约型、效益型校园。

  2、加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法人与股权监控制度

  切实理顺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结构,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资产管理体系。组建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实现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对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的有效监管;建立健全法人与股权监管和控制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资产流失,充分实现资产管理、使用与经营的效益;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本的融合,实现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深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学校与系(二级学院)两级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学校与系(二级学院)经费分配方式和两级管理的监控体系,简政放权,降低管理重心,给予系(二级学院)人、财、物方面的充分的自主权,学校职能部门实行宏观管理与调控,推进财务委派制工作。

  4、健全内部财务约束和激励机制,将学校各类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和节约激励机制,将学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确保各类资金使用合规合法。

  (五)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继续深化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既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也重视全面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养成,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技能、必备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人格健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把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序化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加大力度改革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力度,为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条件。

  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00门以上,网络课程60门以上。其中争取10门左右评为省级精品课程,5门左右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3、探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

  要在“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于高职教育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探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系统化、精细化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4、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快实践教学条件的改造和更新,探索开放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增强校内实训条件的开放性。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发虚拟教学空间,建立教学资源档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文化与科技活动、创业创新活动等,着力形成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真实与虚拟结合,学习与创新结合的,开放式的、多维的学习环境。

  “十二五”期间,按照巩固提高、全面保证、重点发展的思路,在满足所有专业基本实践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加强面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类专业和专业群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5、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要在学校现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我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把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真正实现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提高,保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全面加强专业建设,面向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注重打造品牌专业

  1、优化专业布局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佛山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09-2020年)》等文件所确定的“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的产业发展目标,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根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建设新格局。并且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注意集中力量培养和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专业。

  (1)面向家电制造、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主导制造业领域,做强做优制冷与冷藏技术、智能家电、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专业,带动数控技术、模具制造、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

  (2)面向汽车及配件、医药保健品等新兴制造业领域,培育发展汽车检测与维修、药学等专业,带动康复治疗技术、护理等专业。

  (3)面向家具、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提升家具设计与制造、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内涵,带动工业分析与检测等专业,引领行业发展。

  (4)面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会展及商务、工业设计创意、现代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优先发展物流管理、媒体设计、网络技术等专业,带动会展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业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

  (5)面向旅游休闲、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社区服务等专业。

  (6)抓住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面向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办新兴专业,“十二五”期间,专业数量达到40个以上。

  2、提升专业内涵

  (1)注重自主性与集群性

  以专业为主体,激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在活力,推动专业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机制。要注意打造专业群,形成专业建设的集群效应。专业之间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以提高我校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2)注重开放式与国际化

  专业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依托行业企业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学内容。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闭门办专业的现象,主动面向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拓展境内外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方法、模式与手段;酒店管理、家具设计与制造等有条件的专业要积极引入国际资源和国际人才标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国际知名度;加强与境内外、尤其是两岸四地知名院校、企业的合作,在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积极探索,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3)注重前瞻性与引领性

  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要具有前瞻性,对行业企业的发展要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要健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参与行业规则、人才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的合作,按照他们的标准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起点和适应能力。

  (七)突出服务能力建设,做好科技研发、继续教育、创业培训工作,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科技研发、继续教育与创业培训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开拓市场,整合优质资源,以主动、优质服务促进效益的提高。

  1、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提高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

  要加大科研团队建设的力度,通过组织、支持和培养,争取“十二五”期间形成5个以上有较强科研能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紧密型科研团队。

  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一是完善现有研发平台,提高研发能力,争取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积极组建新的研发平台,争取新建5个以上面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平台。

  —加快“广东高校高效热泵技术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工作,并以热泵中心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提升研发能力,组织申报重大课题。并在此基础上,继续申报并争取建成2个以上省级技术开发中心。

  —在现有华南家电研究院智能家电研发中心和有害物质替代研发中心基础上,加强与顺德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建立1-2个研发中心。

  —建设若干家校企共建的技术工程中心,推进学校同一批行业企业建立产学研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双方在科技方面的深度融合。

  —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础,搭建顺德区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带动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对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进行全面升级,提高孵化内涵,提升孵化水平,完善孵化基地的软硬件条件以及配套设施,建设顺德高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口素质提升的要求,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创业培训学院的建设,面向顺德及珠三角地区,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活动。重点加强职业(岗位)培训、转岗下岗培训、再就业培训、新技术应用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作,为广大市民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提高市民整体素质,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科学发展打好基础

  1、数字化校园建设

  (1)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网是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要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发展需要对校园网进行升级与扩展,以建成快速、安全、稳定的全覆盖的校园网络。

  扩展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在校园重点区域内建设可认证计费、带宽限制的、安全稳定的校园无线网。建立全方位的、集中管理的网络管理监控系统,建设覆盖全校的校园网认证计费管理系统,建设基于学校网络基础设施,覆盖全校的监控系统。

  积极推进校园一卡通建设,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

  (2)数字化校园支撑平台建设

  建设应用系统支撑平台,包括统一门户管理、统一用户授权、统一身份认证,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应用系统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信息访问、传递及协作的集成化开放环境,为数字化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开发、运行提供支撑服务的平台。

  2、图书馆建设

  “十二五”期间,把图书馆建成可利用资源相对丰富、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能充分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需要的、开放式、现代化复合型图书馆,继续保持综合办馆水平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

  (1)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基本建成以自有资源为基础,以馆外资源为补充,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相辅相成,各类文献协调发展,实现可获取资源最大化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争取到2015年,图书馆自有资源的馆藏总量不低于20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各100万册左右,馆藏结构与学校专业发展方向及读者需求倾向相一致。建成和充实一批专题数据库。进一步突显馆藏特色。完成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本地资源数字化与网络资源本地化达到一定规模,镜像站数字资源总量达到20 TB以上。

  (2)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实施个性化服务

  创建各专业的个性化数字图书馆,对与各专业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对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产生的自有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为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提供个性化服务。

  综合利用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成果、报纸、年鉴、标准、专利、工具书等文献资源,并整合专业自有的数字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分类定制与推送服务。科研项目跟踪功能则由过去的一般信息服务转变为有用、有价值的情报服务,为教、研、学、管提供积极的支持。

  建设一个集资源管理、使用、制作于一体的精品教学资源中心。引进、开发优质精品资源,自建电子教材和特色课件。集成精品课程资源,把所有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归纳、整理,整合在精品教学资源中心,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精品资源;收录、整理与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报纸、学术会议等电子文档资料;收录企业文化资料、核心技术资料、产品图纸等特色(行业)教学资源。在精品教学资源中心中,实现资源浏览、资源查询、资源下载、资源上传、资源评价、个人资源库维护、答疑讨论等功能。

  (3)特色馆藏建设

  根据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结合我校建设基础和发展需要,有重点地建设2-3个特色资料库,如家具、粤菜等,为学校教育教学、科技研发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

  3、后勤保障服务设施建设

  (1)校园基本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按照全日制教育在校学生15000人左右的规模,以全面满足教学、科研、生活需要为目标,继续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实训楼、艺术中心大楼、信息中心辅楼、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学院教学楼、学生公寓、教师周转房、饭堂等,并配套完善教学及生活设施。围绕学校的基本建设,搞好校园绿化美化,营造优美校园环境。

  (2)校园安全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园交通、消防安全防控和管理,稳步推进技防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技能。在学校大门安装RFID车辆管理系统,重点增设学生公寓楼层、教学楼、实训楼等重点部位监控探头,逐步实施校园监控设施全覆盖。人防、物防、技防结合,防范与治理并重,确保我校“平安校园”和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切实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九)继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培育优秀大学文化

  校园文化能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及个性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结合佛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继续按照“展现自然美,创造人文美,构建和谐美,追求精神美”的思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按照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彰显南国水乡和职业教育特色,突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逐步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人文与自然结合、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要继续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文化活动四个方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一是与时俱进,继续深化对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用办学理念指导我们的办学实践,用办学实践丰富和发展办学理念的内涵;二是注意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氛围,把学校建设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三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开展爱国、爱校、爱岗、爱生活动,培养师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四是重视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引入教学、管理、服务等教育教学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一是继续打造具有深邃内涵的人文历史景观,以优秀人物、格言、事例等为主题,建设一批融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人文景观;二是建设绿色校园,以我校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 “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校园环境的绿化、净化和美化。引种多种花木品种和特色品种,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内植物园,注意主干道树木的种植和培育,尽快形成林荫大道;三是建设生态环保节约型校园,成立环保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监督、协调校园生态环保工作。制定《环保节约型校园建设方案》,制定学校节能减排目标,定期检查与评估。开设全校性生态环保教育课程,进行生态环保知识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教育活动。

  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继续坚持依法治校,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对学校现有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整理,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改革的需要修改完善,制定、编印新的《管理制度汇编》。以制度规范办学和教育教学活动,以制度规范师生的言行。发挥制度的引导、约束和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娱乐性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一是继续开展大学生文化节、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三下乡、文化素质大讲堂、通识教育论坛等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感悟人文、崇尚科技、展示才华、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广阔舞台;二是要注意树立品牌意识,策划、培育、提炼、总结、宣传我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和优势,形成标志性成果。

 

七、保障措施

 

  为确保圆满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实现“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从组织、制度、资金等三个方面加强保障。

  (一)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对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组织领导,尤其是对《“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董事会制度,逐步建立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实施校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人才选拔、任用、管理、考核、监督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强化管理队伍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治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完善重大问题集体议事机制、校务公开和科学治校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带动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不断完善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制,提升国际化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建设。

  (三)资金保障

  建立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十二五”期间,改革经费投入方式,争取学校生均经费财政拨款达到或超过广东省普通本科院校水平;充分发挥学校董事会、校友会的作用,争取董事会成员、校友的支持,通过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增加学校办学经费;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和机制,争取和引进更多的校外资源,实现多元投入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合作办学;建立健全财务约束机制和节约激励机制,增收节支,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实现学校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